龚刚等: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07-15 20:38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核心摘要:

  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率不足,过分依赖技术引进,从而形成习近平所说的“引进一落后一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这在模型中具体体现为,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率小于或等于前沿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率。因此,发展中国家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极尽所能地实现自主研发型的技术进步率大于前沿国家。

  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极尽所能地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使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率大于前沿国家。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研发投入量,更取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兴衰。高效、实力雄厚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备条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结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市场配置的优势,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中国的市场经济为参与市场的中国企业(无论是民营还是国有),提供了激励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商业环境,涌现了华为、中兴和腾讯等许多具有创新活力和引领世界科技前沿的企业。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对那些不进行自主研发和创新,只靠引进技术的企业进行了惩罚——没有自主研发和创新,产能过剩终将降临。中国的市场经济不仅淘汰了无数亏损的民营企业,也对这样的国有企业造成了极大压力,迫使它们重组、整顿甚至破产。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发展较快,创建了新三板,为科技性创新企业的融资和股权交易提供了便利,风险投资也发展快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以及高效的政府执政能力等,使中国在短期内实现了科技重大工程的新跨越。2013—2017年,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从量子卫星天地一体化实验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近五年来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迈向体系化,投入运行和在建设施总量达40个,总体技术水平基本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4年l1月10日,习近平在出席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时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据相关计量检验,中国近期自主研发的技术进步率为4%以上,远高于美国的约2%。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最亟待改进的应是政府行为。政府积极有为的企业家精神是经典创新的直接推手和催化剂。目前各级政府的企业家行为,集中在具有相对明确发展前景和风险相对较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方面。需要改革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通过增加投入、明确规划和科学管理,使政府对具有巨大风险的经典创新承担其应担当的更大责任。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当务之急是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激发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科技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要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加大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

  文章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

  摘编:高建民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