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耘耕:七方面构建中国舆论学体系建设
2016-03-28 15:56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和舆论研究发展需要的历史契机,如何构建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建设议题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3月26日,在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主办,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在线与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舆论学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舆论学研究委员会会长谢耘耕对此做了深切详明的阐述, 提出了精辟、独到的见解,获得众多与会代表的共鸣和思考。

  谢耘耕教授首先简要梳理了舆论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对舆论学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历史契机做了深刻阐述,谢耘耕认为我国舆论学在学科意义上还远没有独立成熟,相关研究大多散见于政治学、心理学、公共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学等领域,应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培养体系、应用体系等几个方面构建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舆论学理论框架的创新。谢耘耕指出,由于种种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我国舆论学起步较晚,理论框架还不够成熟有效,例如西方舆论学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瀑布模式”和“蒸腾模式”、“个别取向模式”和“成对取向模式”等著名的研究模式,而国内的理论学研究模式大多集中在舆论生成的探讨,并且往往只限于提出设想,未能进行深入阐发。因此,未来我国舆论学研究应该在厘清舆论学本体问题的研究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精华,大胆构建原创性理论创新模型,持续加强理论框架的创新,为科学阐释舆论现象有效信息、舆论监管提供依据、指引。

  第二,完善舆论学研究方法体系。舆论学既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开展相关研究必须将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目前我国舆论学研究的方法,有大数据挖掘、民意调查、焦点小组座谈、控制实验、内容分析等多种,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大部分研究还集中在内容分析,侧重于从经验层面上梳理分析舆论的支撑和实证分析的检验。因此,今后国内各舆论研究机构应当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方面做大量的努力。要在借鉴国际公认研究方法和改进国内现有的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构建多元有效的方法体系,促进我国舆论界研究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

  第三,出版会刊、教材、专著。组织学术共同体、打造学术阵地,出版代表性的著作是我国舆论学学科体系走向成熟完善必要的条件。去年12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研究委员会顺利组建,今年将创办《舆论学研究》会刊,先每年出版2辑,以后每年扩展到4辑。此外,在接下来五年内将集纳中国舆论学领域最优秀学者出版舆论学系统教材,第一批包括《舆论学概论》《中国舆论史》《西方舆论史》《舆论学研究方法》《网络舆论学》《舆论心理学》《国际舆论研究》等等十几本书。我们将通过中国舆论学招募知名学者编写舆论学专著,舆论学研究委员会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专业人士完成翻译工作。

  第四,培养复合型舆论创新人才和应用人才。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人才是实现创新最宝贵的资源,要使我国舆论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必须大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的研究和应用人才。幕前国内舆论学研究已经出现明显的人才短版,未来要加大舆论学研究,有效地融合舆论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支持,为学子提供充沛而丰厚的学养,另一方面,变革人才培养体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让学者掌握数据挖掘能力、数据建模能力、数据应用能力以及业务理解运用能力。

  第五,建立学术规范、行业标准以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准则。在我国舆论学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问题,因此,要确保舆论学文稳健发展必须及时构建一套学术制度规范:其一,舆论学研究学术规范,从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手段等方面进行规范,例如在进行舆论调研时,必须遵守以下几条准则:一是被访者在研究项目中的合作在任何阶段完全是资源的。二是要求被访者提供合作时,不允许误导被访者。三是在使用各种调查方法时不得侵犯被访者的匿名权。四是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确保被访者在调查研究后不会受到直接的、间接的上海或者其他负面的干扰和影响。其二,舆论研究行业标准,规范舆论行业监测、行业管理以及立法规范外,舆论从业者还应当积极强化自律、坚守该行业的职业道德准则。

  第六,构建舆论支持系统。准确掌握社会舆论动向,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和干预机制,对社会治理机制至关重要。建立理论研究体系和现实决策,未来研究涵盖交通、环保、金融等舆论支持系统,解决我们面临的业务数据存储分散化、数据计算能力有限,以及数据挖掘模式匹配不当等问题,为社会治理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七,设立舆论学学会奖。为促进我国舆论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舆论学研究委员会将设立“舆论学学会奖”,每年评审一次,即为舆论学研究优秀学术成果奖作品奖。此外,舆论学研究的人物奖、舆论学研究代表机构奖,将对兼具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的高校、社科院、媒体、企业等研究机构给予褒奖。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