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行为总是好的吗?亲社会自主动机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作用
会议名称:
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16-10-14 00:00:01
会议地点:
中国陕西西安
摘要: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对他人、群体及社会有益的行为。常言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亲社会行为是个体获得幸福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周围却发生着变了味的亲社会行为,例如:老师拿着本子登记孩子的捐款数,强制孩子多捐款。这样强制的亲社会行为不利于个体心理健康,也不能让人体验到快乐和幸福,甚至让人不愿意再次伸出援手。青少年期是个体亲社会行为发展,道德价值观内化的关键阶段。应该如何帮助青少年在亲社会行为中获得幸福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昵?自我决定理论根据行为是否出于个体的主观意志,将亲社会动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亲社会自主动机指行为是个体自主实施的,行为的动力源于道德价值观和内在认同;亲社会受控动机则指行为是由于个体迫于感知到的内外压力、认为自己不得不帮助他人时实施的。研究发现,亲社会自主动机能满足实施者自主性、关系性及能力感的基本心理需要,因此能提高亲社会行为实施者幸福感水平,促进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与维持。然而,上述研究大多于西方文化中进行,且研究结果皆基于成年人群体,关于青少年自主动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学业领域。本研究通过两项子研究探讨了亲社会自主动机对中国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检验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研究1通过问卷测量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自主动机、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研究2通过实验法操纵青少年的自主动机(vs.受控动机),并测量其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亲社会自主动机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并且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在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都起到了中介作用;相反,亲社会受控动机则不利于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满足,进而不能有效提升其幸福感和亲社会行为。教育者应关注青少年亲社会自主动机的培养,给予自主性支持,以满足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进而提升青少年幸福感,促进其亲社会行为。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