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视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政治学发展也必然面临新任务和新要求。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正确研究方向,紧密围绕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不断实现新的超越与发展。达到这样的目标,在研究视角上需要进行创新。
基础理论与现实观照相结合。政治学本质上是治国安邦、经世致用之学,其重要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就中国政治学的未来发展而言,基础理论和现实观照应该双轮驱动、并行发展。一方面,继续深化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深化政治哲学研究。为此,我们既要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思想的精华,又要继续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智慧,展现中国政治学人的创造力,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政治学理论。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学研究应继续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回应实践问题和时代课题,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说明、阐释、总结、概括,将其上升为理论。同时,也要在研究层次上作出扩展,既有国体政体建构等宏观层面,也有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等中观层面,还有治理程序、乡村治理、社区治理等相对微观的层面,直面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
学科交叉与学科独立相平衡。当代世界政治运行日益复杂,对政治学研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国政治学者应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学科知识结构。拓展新兴学科间的交流,开设交叉学科相关课程,合理设置学科布局。当然,在积极促成学科交叉融合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政治学作为一门科学,必须具有其独立的学科风格,要继续保持自身价值,厚植自身理论根基,不能在学科交流与碰撞中迷失自我。中国政治学研究应紧密围绕治国理政实践,以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为基础形成特定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
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相契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中国政治学应继续保持开放姿态与全球视野,在与国外学术界交流碰撞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一方面,充分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中的有益成分,使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日益丰富。另一方面,坚守中国特色,发展和完善自身理论体系。为此,既要正确对待并批判借鉴国外的理论与方法,注重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根源与文化背景,不能简单照搬套用;又要立足中国政治现实,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作者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