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在202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夏季论坛发表题为“从公共财政转变为公共金融是打通中国经济运行瘀堵的关键”的演讲,分享了其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深度思考。
在李稻葵看来,中央政府多发国债本质上是一种金融服务,“并非传统观念中‘缺钱向老百姓借’”。他指出,若中央政府手中握有资产,就应当有相应的国债与之匹配。这一观点的背后,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判断——经济偏冷时物价下行,名义GDP体感增速低于表观增速。当前网约车单价下降、青年就业承压、民间投资增长缓慢等现象,均印证了这一判断。
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从传统公共财政向现代公共金融的理念转变。李稻葵强调,这一变革将重塑中国经济的运行逻辑。传统公共财政模式遵循“现收现支”原则,主要通过税收和短期债务满足政府支出需求,但在他看来,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相较之下,公共金融理念更强调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长期经营管理。
这一转变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我国中央政府拥有大量优质资产,涵盖三大电信运营商、六大国有银行、三大石油公司等优质国企股权,以及众多未上市资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国债仅占GDP的26%,而大量地方债未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李稻葵提出具体建议: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短期内多发国债的力度,将大量地方债转移并置换出来。这一举措既能大大减轻地方政府负担,也能赋予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更大自由度,而这正是公共金融的内涵所在。
从投资角度看,李稻葵认为可让国债成为社保、保险等长期资金的投资标的,同时理顺政府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关系。他特别指出,政府无需再大规模搞基建,只需通过调整财政金融包袱,就能打通经济瘀堵,提升宏观治理效能,推动经济回归良性循环。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