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晶:新发展理念的国家担当-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7-08-10 13:51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总体上,不协调的根源,不是干预少了,而是干预多了。要从源头上解决不协调的问题,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自身的协调机能,不以赶超为借口制造新的扭曲和不平衡,政府应做到不越位、不缺位。

  绿色发展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无论从先发国家的历史还是后发国家的实践来看,都面临这样的难题:即如何将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协调统一起来。长期以来,这二者都被视为是对立的,比如著名的罗马俱乐部为保护生态平衡而提出的零增长方案。

  我国过去一度也是在先发展后治理或边发展边治理的思想指导下,因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牺牲了环境生态,造成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将发展问题与环境问题统一起来,将保护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恶劣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人的健康,这是对人力资本的极大破坏。而优美生态环境带来人的身心愉悦和寿命延长,则会大大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效率。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色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的健康、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本源含义,其时间跨度和历史蕴含完全超越了经济增长的范围。并且,绿色发展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种认识的呼应,其诉求完全超越了国界。

  开放发展强调了开放体系与开放竞争的重要性。一般而言,开放系统比封闭系统更安全。根据“熵定律”,开放系统将导致有序并产生新的活力,封闭系统会导致无序而走向死亡。封闭一般会形成暂时的稳定,一种静态的安全。但从动态角度,由于封闭导致制度僵化与社会惰性,最终会引致系统走向动荡甚至崩溃。

  开放就是要破除各种偏见和歧视、门槛与障碍,让各种观念相互碰撞,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在比较中发现落差,以落差促进要素流动,从而取长补短、求同存异和缩小差距。全球化红利正是经由弥合这种结构性“落差”而实现。开放发展强调要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获取新的全球化红利。

  开放发展必然面临开放竞争。开放竞争不仅包括国别之间的经济竞争,更是制度竞争。从全球范围看,制度的竞争以及为获得制度优势而衍生的改革竞争将是一种常态。而开放竞争是推动制度改革、保持制度活力的内生动力所在。

  值得强调的是,开放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开放。因此,开放发展的意义,就完全超越了建立一个新型开放经济体,也超越了“一带一路”倡仪引领下的新开放秩序,是将开放发展扩展到开放社会的新跨越。

  共享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成果只有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算真正实现了发展目标。共享发展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需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有效促进共享发展。从国际经验看,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往往是与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加剧,未能促进共享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共享发展既是发展的初衷,也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

  共享不是简单的共富。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是共享的最基本含义。而这个参与、共享也绝不限于经济,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共享就不仅仅是精准扶贫、普惠金融、教育社保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内容所能涵盖。共享应当包括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治参与。而唯有人民的真正参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最终得以贯彻。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