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谢世平 郭会军 彭勃 李华伟 郭选贤 梁润英 谢忠礼 陈建设 胡研萍 张海燕 姜枫 周青 马建萍 刘爱华 王勇 闫国立 李青雅 符林春 施学忠 李真 樊蔚虹 施淼 薛敏 侯明杰 刁喆园 王艳玲 许前磊 殷光辉 王永奇 于晓敏 李鹏宇 王艳春 吴涛 董永新
收藏
阅读量:16
完成单位:
河南中医学院
摘要:
本项目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病因病机的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之子课题“艾滋病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课题编号2006CB504802。 我们基于前期艾滋病反复临床实践,创新性提出“艾毒伤元”的艾滋病病因病机假说,为验证和完善该学说,本项目进行了艾滋病的文献研究、病例回顾性研究、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验证。 文献研究收集1986年至2009年的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文献334篇,制订了文献信息提取表,提取了相关信息,建立了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EpiData数据库,并对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证候等进行频数、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和文献质量Meta分析,结果表明艾滋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疠气或疫毒;病机主要为邪毒入侵,久伏于内,损伤正气;感染途径主要为血络和皮肤粘膜;病位主要涉及脾、胃、肺、肾等。这一结果支持了“艾毒伤元”假说。 病历对照研究纳入“五省中医药治疗艾滋病项目”病例496例,以临床常见的发热(72例)、咳嗽(282例)和腹泻(142例)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因子分析,用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进行证素分析等,结果表明艾滋病以里证、虚证为主,可兼表证,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可及胃肠、皮肤,病性主要为气虚,可兼阴虚、湿停、邪热等。 流行病学调查在河南、新疆、云南、广东4个省区抽取HIV/AIDS患者和同地区基本人口学特征相似的非HIV感染人群共1220例,进行证素提取、多元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机体感染艾毒后的病理过程一致,不受限于患者的地域、传播途径、感染阶段、病程等。艾滋病在病性证素上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和湿、热、痰等,在病位证素上以肾、肺、脾、肝等脏为主,且随着病期深入而加重,说明无症状HIV感染期和艾滋病期病因病机基本一致,艾毒伤元可以概括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 临床验证开展了小样本的探索性研究,抽样河南地区HIV/AIDS患者96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法给病人服药。治疗组服用培元解毒药物扶正排毒片,对照组服用安慰剂。3个月为一疗程,观察六个月。治疗组用药后乏力、气短、纳差等临床症状均有缓解。但临床疗效还有待于大样本长期观察。 本项目通过上述方法,进一步验证并完善“艾毒伤元”的病因病机学说,构建了中医艾滋病病因病机体系。认为艾滋病是一种新发疫病,其病因为艾毒。艾毒自络脉而入、深伏体内,直接损伤元气、渐致机体元气耗竭,导致多脏腑之气衰竭而伴发痰湿、瘀血、毒聚等而亡。其致病特点是:善深伏、多缓发,伤元气、损脏腑,虚损重、兼重感,转化杂、变证多。该学说的核心是:艾毒是艾滋病的直接病因,伤元是基本病机,培元解毒是基本治则。 本项目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系统的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提出并完善了“艾毒伤元”的理论学说,初步阐释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性、病位、病机特点及演变规律等,具有理论创新。并将文献研究、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病例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对照研究等多种科研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多种分析方法以获得系统的艾滋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计算机辨证系统客观化提取证素等探讨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方法也是一个方法学的尝试和创新。该学说对指导艾滋病的中医临床、科研,丰富对新发重大疾病病因病机的认识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学术成果可作为艾滋病临床治疗指导原则,并为本领域的科学研发提供借鉴。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