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朱照宇当时没有深究下去。毕业后,他回到广东,进入广州地化所,遵从师嘱开始进行红土研究。只是这个疑问,时不时会飞入他的脑海中。
直到本世纪初,时隔十多年后,机缘巧合他又来到公王岭。“我立刻去到之前的地方,一看,没错,之前的疑问依然存在。”朱照宇说,此后他重新查阅了所有与之相关的研究文献,但文字材料并未解答他的疑问,他决定亲自去寻找答案。
2004年底,他和学生冒着大雪去公王岭采集样品。之后,通过详细的地质学调查和测量,确定了蓝田县公王岭直立人头盖骨赋存地层的年代应是距今163万年。这个发现将“蓝田人”出现时间向前推了48万年。2015年,该成果刊登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人类进化杂志》上。
“抓”“借”学生组建团队
去年成果在《自然》杂志刊发后,朱照宇一下子“火”了,无数采访电话打到了办公室。在简单接受媒体采访后,他便立刻启程,再次赶往上陈村。“论文一发表,很多人闻风而动,以为挖到了什么宝贝,到现场乱挖,我得赶紧回去保护好遗址。”他说。
“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他的学生邱世藩说,那篇刊发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在投稿期间,其实并不顺利,前后历经了5次“大修”。
当时,团队很多人都失去信心了,更有人说“算了,别投了”。但朱照宇从没想过放弃,甚至在《自然》杂志评审专家建议下,带领团队又去实地调查了两次。
实地考察是地质工作者的日常。尽管年事已高,但朱照宇照样亲自带领学生去野外进行调查。十多年间,他带着学生到蓝田县先后进行了20多次野外考察和样品采集。
野外条件很艰苦,饿了有时只能嚼几口饼,渴了就吃几口西瓜。到了盛夏,中午温度太高无法工作,朱照宇就带着学生在树荫下纳凉或躲进山洞里小憩一会儿。
有一回,在陡峭的黄土地层上采样时,朱照宇不小心脚底一滑,从半山坡上滚下去。回想起这一幕,邱世藩至今仍后怕不已。
但这一切,在朱照宇看来都是可以克服的,他没觉得有多苦。回忆起出野外的点滴,他更愿意用“有趣”“惊喜不断”等词来形容过往。
“要说实在的困难,可能就是研究经费比较紧缺。”朱照宇说,因为当时该项自主研究没有专项研究基金,前10年的工作主要由自己学生组成的团队完成,但自从他退休返聘后,就没什么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