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九段沙湿地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研究
梅雪菲 魏稳 戴志军 · 2015
收藏
阅读量:79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会议名称:
一带一路战略与海洋科技创新——中国海洋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会议时间:
2015-10-26 00:00:01
会议地点:
中国北京
摘要:
长江河口的滩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状态。其中,洪水是引起滩槽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次大的洪水事件很可能将河口先前处于动态平衡的沉积及地貌重新进入调整过程。基于此,本文以长江口九段沙湿地为例,研究1998年洪水后的九段沙动力地貌变化过程,由此探讨可能的控制因素。研究基于1998—2014年实测的高精度地形资料,并收集相关的分水分沙等水文数据,结果发现:(1)1998—2004年期间,九段沙整体上从快速增长状态转变为相对慢增长状态且淤高趋势显著于扩宽趋势。与-5 m及-2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化相比,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增长最为显著。其从1998年的117.4 km~2增长到2014年的189.34 km~2,年增长速率为4.57km~2。(2)对-5 m等深线包络面积的振荡变化进行小波分析,发现九段沙地貌演变存有显著季节性及3~4年的周期性变化。(3)根据-5 m,-2 m及0 m包络线面积变化规律,1998—2014年九段沙的动力地貌演变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09—2002.02,沙体北部强烈淤积且向北延伸,江亚南沙向南槽延伸且呈逆时针旋转。-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增长最为显著;第二阶段2002.08—2006.08,江亚南沙继续演变,九段沙尾部重塑,下沙南部侵蚀,0 m及-2 m等深线包络面积增长相对显著;第三阶段2007.02至今,江亚南沙持续演变,下沙南侧呈现上蚀下淤,-2 m和-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化趋势出现分歧,前者减小后者增大。九段沙近期周期性的振荡很可能受控于上游径流的变化;而上游泥沙的减少与九段沙的淤积无必然联系,其更多的是与江亚南沙的下移有关,深水航道南导堤的构建在较大程度控制了九段沙的未来变化趋势。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