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利培酮治疗前后前额叶NAA变化:氢质子波谱纵向研究
会议名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
会议时间:
2015-09-17 00:00:01
摘要:
目的目前大量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额叶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水平降低的报道仍未阐明NAA的降低具体是由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引起还是由疾病慢性演变过程引起。因此,本研究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纵向观察NAA水平的变化,可相对排除慢性病程的影响,进一步调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前额叶NAA水平的影响,并探讨NAA水平及其治疗前后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及认知水平之间的关联。方法本研究按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及分类手册第四版(DSM-Ⅳ)的诊断标准纳入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时患者均为首次发作,病程小于1年,平均年龄24.8±4.8岁,男女比例27/15,并纳入38例年龄(24.78±4.5岁)、性别(男女比例25/13)等与病人相匹配的健康对照,采用德国西门子Verio 3.0T磁共振仪氢质子波谱(1 H-MRS)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内侧(MPFC)区NAA等代谢物,并利用目前较成熟的LCModel平台半定量测定NAA等代谢物的相对浓度,调查8周单药利培酮治疗对MPFC区NAA等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并分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严重程度及额叶执行功能。结果治疗前,病人组与正常对照相比NAA(P=0.084)及NAA/Cr(P=0.50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NAA水平分别与PANSS总分(P=0.001)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持续错误数(P=0.041)呈负相关。8周治疗后,病人NAA(P<0.001)及NAA/Cr(P<0.001)水平显著降低;PANSS阳性分(P<0.001)及大体精神症状分(P<0.001)显著下降;治疗前后NAA水平的变化与病人阳性症状(P=0.679)、大体精神症状(P=0.668)的变化之间均无显著关联;治疗前后NAA/Cr的变化与病人阳性症状(P=0.677)、大体精神症状(P=0.616)的变化亦无显著关联。结论本研究首次在首发未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早期阶段发现8周利培酮治疗引起MPFC区NAA水平的急剧下降,与既往从分子水平上报道的利培酮的神经毒性作用较一致。本研究首次从影像学角度揭示利培酮治疗相关的生物学标记,尽管利培酮所致的MPFC区的NAA水平减少的功能意义仍未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