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矮秆基因表型鉴定及在小麦背景中致矮效应研究
杨森 朱泓静 张连全 甯顺腙 郝明 刘登才 袁中伟 · 2017
收藏
阅读量:134
会议名称:
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会议时间:
2017-08-07 00:00:01
会议地点:
中国河北石家庄
摘要:
黑麦(Secale cereale L.2n=2x=14,RR)是一种高大的谷类作物,也是小麦遗传改良重要的外源种质,其矮秆基因的发掘和利用对黑麦及小麦的矮化育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黑麦材料P1613129中分离出的高、矮秆性状进行了表型鉴定,通过株高考察,发现矮秆材料株高只有高秆的37.40%;高、矮秆材料的主穗节间数都为6节,且每节长度均有缩短,导致株高降低;对高、矮秆材料茎干伸长区薄壁细胞观察,发现细胞长、宽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细胞大小导致了高、矮秆茎节长度的差异;对矮秆黑麦幼苗外施赤霉素(GA3),测量幼苗第一叶和胚芽鞘的长度,均发现与对照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高、矮秆杂种F_1及709个F_2群体的株高考察,发现F_1株高介于高、矮秆之间,F_2株高分布频率呈双峰分布,符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以上结果表明,该黑麦矮秆性状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的强致矮矮秆基因控制,且该矮秆基因为赤霉素敏感型基因。对高、矮秆黑麦和普通小麦Shinchunaga(Triticum aestivum L.2n=6x=42,AABBDD)杂种F_1株高考察,发现矮秆F_1株高为高秆F_1株高的75.19%;节间长度缩短导致株高降低,其节间分生组织薄壁细胞长、宽也都存在极显著差异,表明该黑麦矮秆基因在小麦背景有类似的致矮效应。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矮秆基因的定位、致矮机制研究及矮源利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