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罗汉麦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初定位
范超兰 赵来宾 李亚洲 李庆成 陈文帅 黄磊 甯顺腙 袁中伟 张连全 刘登才 郝明 · 2017
收藏
阅读量:132
会议名称:
第八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
会议时间:
2017-08-07 00:00:01
会议地点:
中国河北石家庄
摘要:
普通小麦地方品种开县罗汉麦(KL)能促进其与小麦近种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水平,其强度介于中国春(CS)人工突变体CSph16和CSph2a/2b之间。为定位其效应基因,本研究构建了Syn-SAU-5/KL//rye和CS/KL/rye两个ABDR的单倍体分离群体。660KSNP芯片对Syn-SAU-5/KL/rye群体进行基因分型,获得176 312个Syn-SAU-5和KL间具有多态性的SNP标记,其中140 606个高质量标记用于遗传图谱构建。除一个SNP不与其他任何标记连锁外,其余140 605个标记形成21个连锁群,对应小麦的21条染色体。图谱总长3 141.5 cM,共1 894个位点,平均位点密度为1.66 cM。以染色体配对交叉结数为表型数据进行QTL分析,只在3AL染色体臂AX-108790908与AX-109863341标记间检测到一个显著QTL,命名为QPh.sicau-3A,其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6.36%。11个在KL和CS之间具有多态性且与QTL连锁的SNP被开发为KASP标记,并利用其对CS/KL//rye分析,结果同样表明这些标记与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紧密相关。基于此,我们认为开县罗汉麦的隐性ph基因效应与3AL上AX-108790908和AX-109863341区域相关,且可能与前人细胞学定位的中国春3AL促进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基因相关。但由于该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不是很高,表明可能还存在其它没有被检测到的位点。本研究首次在小麦中,利用遗传分离群体定位了一个天然存在的促进小麦和近种杂种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的隐性ph基因。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