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5G大战将起,中国互联网产业却迎来“寒冬”?
2018-12-29 09:27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2018年即将过去,对于互联网产业来说这是不寻常的一年。不同于以往数年高歌猛进的“风口”局面,曾经炙手可热的新业态在今年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互联网的“寒冬”真的到来了吗?“神话”为什么会破灭?眼下正热的5G争夺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互联网产业的远期前景如何?

观察者网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曹和平教授,回顾2018年互联网产业发展。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2018年即将结束,能否从您的角度为我们总结一下这一年中国互联网的大趋势?

曹和平:当我们回顾整个人类互联网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我们都曾经失去了10年。

二战之后,主要工业国家的每一种产业形态基本上都是以10年为一个周期发展的。以美国为例:

1950年代是铁路运输高速发展的10年;

1960年代是流水线汽车高速发展的10年;

1970年代是大型家电高速增长的10年;

1980年代是微机和电子通讯高速成长的10年;

1990年代是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高速成长的10年。

经过十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泡沫在新千年破裂,造成2000年-2003年全球互联网产业的低潮期。当时中国两三千家门户网站大多数都在那个低潮期消失了,只有少数顶级的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存活了下来。

按照一般规律,应该隔3-5年,大约2007年、2008年左右,新的互联网产业繁荣就会到来。但谁能想到2007年-2008年美国爆发了一场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机,所以大概一直等到2012年,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企业高速发展的形势才重新开始。

2012年到现在已经6年过去了。一般来说,前6年是一个10年周期中比较合适的高速成长阶段,我们可以说,从2012年到2018年,这个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产业高速成长的6年是在弥补2003年到2012年这个互联网“失去的十年”。

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曾经使数以千计的门户网站倒闭

我认为,过去的2018年已经达到了上一个周期6年左右互联网产业成长高峰期的顶点。一般一个周期前5-6年是上升期,速度很高;后5-6年是向下跌的,速度从高到低,所以互联网产业高速增长还有几年,但是它不会加速增长了,和它自己过去的几年比会减速。虽然如此,我认为,互联网的增长速度仍然会比传统产业快,它增长的绝对值、年增长率和其他行业比起来还应该是在绝对的高增长位阶上。

观察者网:从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 2018年中国互联网从市场规模到用户规模,增长速度都在放缓。具体到互联网企业,去年很多高歌猛进的“神话”,诸如共享经济、‘P2P’、直播,都遭遇到了很大挫折,近来多家互联网公司更是传出裁员的消息。有人说:“互联网产业的寒冬到来了”,对此您怎么看?

曹和平:如果我们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整体格局来看,“寒冬”这样一个说法是非常不准确的。

互联网产业在过去10年中有5代运营平台:

第一代是General Information Website,我们把它叫做互联网门户网站。比如说当年的网易、搜狐、新浪、凤凰和PPTV、乐视。

第二代是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是百度。

第三代是被称作Super Virtual Store,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商”。我们知道的有唯品会、阿里、当当、京东。

第四代是社交网络、以及基于社交属性的俱乐部(Club)式的电商。头条、小米,这些互联网产品如今方兴未艾。

第五代就是去年最火的“共享经济”,比如我们熟悉的小黄车ofo,摩拜单车,小蓝。

这五代互联网产品,每一代从技术、平台和运营模式上都是对上一代的进化和升级。舆论所说的互联网产业出了问题,大多都是前三代的产品出了问题。而我们看每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凡是主动向着下一代进化的,都生存了下来,而且过得很好。比如,第三代的阿里将重心放在了互联网金融,京东转向了物流。百度在进行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的研究,如果这些研究未来可以成功,将会是百度的凤凰涅槃。但是唯品会、PPTV和乐视,依然固守他们的“初级形态”,所以出问题的就是他们。

我觉得2018年互联网产业的状态特别像2000年-2003年期间的局面。2000年前后,互联网门户三大网站网易、搜狐、新浪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局面。但随之而来的“寒冬”让全社会对互联网产生了一种悲观的情绪。谁又能想到,后来大放异彩的百度、京东、阿里这些代表着更高形态的企业都是在此时酝酿崛起的。

所以,我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会出现三类特别具有前景的互联网电商模式。作为下一代产品,他们会吸取前几代电商的经验,同时汲取他们的教训,推动互联网产业迈向新一轮的高峰。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