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心血管病患者近3亿!胡盛寿:构建学习型医疗体系“提质增效”-健康频道-手机搜狐
2018-08-06 13:56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在器械研发上,近年来,我国不断提高创新水平、打造民族品牌、提高国际竞争力。胡盛寿表示,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植入术的研发与应用,让我们告别人工心脏一直依赖进口的现状。

此外,冠状动脉支架产品发展成熟、经皮介入人工心脏瓣膜系统、心脏起搏器、左心耳封堵器系统、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以及药物洗脱外周球囊扩张导管等国产心血管创新医疗器械已陆续获批上市,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还为患者降低了医疗费用。

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亟待提升

过去30年,我国疾病防治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从1990到2016年,我国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明显提升,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但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上,我们仍然面临一些困境。

胡盛寿指出,人口老龄化加剧、不良生活方式流行及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等因素,令我国居民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进而呈现在低龄化、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及个体聚集趋势。不仅如此,《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还指出,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的心血管病死亡大幅增加,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持续高于城市。

“北京的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是92分,位列全球22位,而西藏只有48分,位列全球133位。”从胡盛寿给出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以及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仍没有改观,给心血管疾病防治带来挑战。

此外,择期冠脉介入治疗过度使用、降压药物使用不合理等问题令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难以提升。

构建学习型医疗体系“提质增效”

胡盛寿说,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单纯依赖投入驱动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提质增效”才是现阶段医改的主题。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通过多年基层医疗服务体制和医疗治疗调研提出了“学习型医疗体系”的理念。

据胡盛寿介绍,学习型医疗体系从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医生和患者的决策能获得并应用最佳的证据,推动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使得医疗服务能够持续创新、改善质量、确保安全、追求价值。该体系具有立足实践、全面收集、针对反馈、快速迭代、集体智慧以及技术职称等基本特征。

胡盛寿认为,构建学习型医疗体系,将进一步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医疗质量评价体系,最终以最小的花费,让数亿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取得最佳诊疗效果,有效遏制日益增加的慢病给国家、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沉重负担。

针对如何构建学习型医疗体系这一问题,胡盛寿从医院层面和社区层面出发,给出了不同的侧重点。

在医院层面,应做到:全面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医疗品质“以数据说话”;深入挖掘规范化和个体化诊疗证据,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工作满足医院和基层的需要;创新专科协作,促进应用推广效率,解决远程会诊“可持续改进”、“可自我提升”的问题;创新医联体,拓展覆盖范围和合作层次。

在社区层面,胡盛寿以我国基层高血压管理推动全国“五统一”(管理统一、工作绩效考核统一、民众健康宣教关键知识点统一、医生培训认证统一、质量考评体系统一)为例指出,临床指南制订、人员培训考核认证、诊疗数据收集分析以及质量评价反馈这四个方面是提高基层能力和质量的核心策略。在适宜指南、互联网培训、基层高血压管理门诊实时记录系统以及针对性分析和定期报告的帮助下,应致力于解决有据不依、无据可依的现状。

坑人!这些补肾神药并不能给你稳稳的幸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