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博鳌论坛上表示推进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的行为越来越普遍。搜狐国富智库就存款利率上调的现状向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丁建臣教授进行了专访。丁建臣从宏观经济、银行业、居民家庭和房市四个方面对存款利率上调的影响做了阐述。
以下为丁建臣教授的观点:
第一,存款利率上调有利于强化改善宏观经济调控。众所周知,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微观市场主体悲观情绪蔓延。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增长率6.8%,投资同比增长7.5%,比去年同期回落1.7%,三月份社会融资额增速下滑至10.5%,企业普遍感到资金严重紧张,持续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下降,从而制约了社会财富的有效创造。
第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利率“并轨”速度在加快,严厉的流动性约束及资管新规,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的负债压力。降准固然能够为市场释放有限的资金增量,但是最终能到达企业层面的资金仅仅是杯水车薪。虽然2017年六大系统性重要银行利润总额超过10000亿人民币,四大行全部进入全球最赚钱企业前十名,但新一轮金融开放序幕已经拉开,银行业传统垄断经营格局不可持续。银行收入结构也会发生重大变化,息差、利差、管理费和手续费收入比例会相应调整,银行业已经迎来大裁员时代即为明证。
第三,对居民家庭特别是金融消费者而言,存款负利率意味着“隐形税收”,居民家庭财产性收益长期严重受损,这是一种不合法也是不道德的财富掠夺。只有不断持续提高居民储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才能真正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避“非法集资”陷阱,降低感觉越来越明显的“通胀预期”,进而真正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第四,对房市而言,长期畸形的供给,严控的需求,畸形的房市,与市场经济和我国国情背道而驰。汇市离普通百姓稍远,房市离百姓最近。当一个国家百姓家庭60%以上的财富为房产时,房市信号的大起大落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据统计,三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有55个城市房价上涨,楼市整体升温,海南全域限购,房价潜在上涨压力进一步增大。上调存款利率,有利于全社会资金回归正常循环轨道,至少是可以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增加资金来源创造条件。科教兴国,民富才能国强,利率作为资金价格信号不能失真,有效扭转全社会资金“由实入虚”态势,进而重塑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价值取向,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丁建臣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