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恩杰:每次去试验场我都会落泪
2020-04-07 15:58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据《生活报》2007年12月12日(记者 吉星)报道:   栾恩杰,1965年毕业于哈工大自动控制专业,从此和航空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现在心情很轻松,作为工程的总指挥,一路走来肩上的担子很重,当看到任务完成得这样精彩时,我感到很光荣,我们的‘嫦娥一号’的确是一颗‘争气星’。”成功后的栾恩杰这样说。曾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为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已过花甲之年的栾恩杰付出了毕生的心血。继第一颗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矗立起第三座里程碑:首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现了地外星球探测。   栾恩杰说,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继续进军深空探测领域可以说是箭在弦上,这也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深空探测的目标首先就是月球。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探月思路的提出,到组织论证、提出方案,再到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组织实施,直至最后成功,栾恩杰始终是中国探月活动重要的见证者、组织者、领导者。   2005年1月,栾恩杰回母校哈工大时曾说:“航天是个风险性极大的事业,我已经不知道去过多少次试验场了,每次去几乎没有不落泪的时候。成功了高兴得落泪,失败了痛苦得落泪……”许多人至今还记得这样一个情景:“嫦娥一号”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正式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时,在这一刻,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一辈子的栾恩杰总指挥顾不上拭去喜极而泣的泪水就和总设计师哈工大校友孙家栋、地面应用系统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绕月探测工程首飞任务没有任何失误,就像教科书和演习一样,完成得非常完美、非常成功。”栾恩杰兴奋地介绍说,“在‘嫦娥一号’的飞行路上,我们做了84项预案,从头到尾一项也没有用上。”   当问及栾恩杰怎么看待这次成功时,他笑着说:“嫦娥工程作为祖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而载入史册,是中国航天人向祖国递交的一份答卷。正如温总理在讲话中说,航天人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和厚望。这是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辛苦四年的成绩,也是全国大力协作的结果,它表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我们中国人一定会实现振兴中华的夙愿。”   探月成功后,哈工大航天学院全体师生向栾恩杰校友发去了一封贺电。很快栾恩杰就给母校的师生回信了,他在信中深情地说:“在哈工大的学习经历我永世不忘,在母校学到的知识使我终生受益……” 栾恩杰(左三)参观哈工大实验室。李贵才摄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