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三
加快形成“枢纽”
●城市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开放系统,最优经济规模和最优社会治理管理不一样,经济活动越大越好
●世界交通版图已经把世界产业版图改变了,现代经济活动都要往枢纽上靠,大城市、都市圈是世界财富网络的节点
●四川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是决胜未来的战略行为,关键要实现全通达,避免航空铁道公路分割
记者:四川省委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发展战略,就是要让各地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同时进一步对接省外国外先进生产力,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这是否体现了您所说的要在流动中实现区域发展。
周其仁:我以为这与过去仅仅在各行政区划范围内招商引资,有不小区别。战略决策已完成,余下的是落实落地。重点是不是成都和各地市要加强互动?成都主动辐射,各地市支持集聚。落实新部署难度也不小,必须分别对现状、症结包括观念方面的症结,深入研究,才能对症下药。
互联互通上政府有大文章可做。现在的经济是跑来跑去的,在流动中形成经济规模,为什么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什么要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为什么要建设成渝城市群?省的边界在今天已经不足以覆盖经济和市场的范围。再不认识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全球制高点的交通枢纽,内河、空运、地面运输完全打通,交通版图已经把产业版图改变了。最大的海运集装箱船可达两三万标箱,运输成本摊到每一件商品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现代经济与古代经济很不同,古代经济相对分布比较平均,现代经济活动,都在往节点上、枢纽上靠,大城市、都市圈,加上周围一群大大小小的城市和现代农村,这是世界财富网络的节点。我们再也不能把传统农业文明的行政架构,当作一件紧身衣非要套到现代经济身上。成渝城市群要怎么发展?不是在地图上把靠近的城市画在一个圈里就了事的,最关键的,是要突破行政边界,鼓励来去自由。
四川正在建天府国际机场,与原有的双流国际机场一体建设国际航空枢纽,这是意义重大的战略,也是任何企业没办法干成的事。
记者:有人担心航空运输的成本会不会太高了。
周其仁:长远来看,运输革命还将持续,未来成本下降的空间巨大。现在的问题是,要真正建成枢纽,要实现全通达,不要让航空铁道公路分割,不能铁道管铁道,航空管航空,公路管公路,每家都建很大的车站,但功能没有完成整合。日本有个理论叫枢纽造城,就是把城造在综合交通枢纽上,很多商业服务、公共服务都集中过去。我们现在高速公路不进城,高速铁路也不进城,缺乏像上海虹桥那样的综合枢纽。
建议四
研究具体“问题”
●抓产业,如果都以行政区划为边界,搞层层打造、层层构建,不撞车才怪
●抓产业要多听听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商的,不能拍脑袋决定,也不能虚晃一枪,必须实实在在研究问题
●西南交大搞的职务科技成果融合所有制改革,能解放头脑、解放项目,是四川抓住科创机遇的法宝
记者:高质量发展说到底还得抓产业,您有什么建议?
周其仁:现在谈到产业,有几个高频词,比如,打造、构建,我以为政府慎用为上。政府修好一个金窝,尽最大心思欢迎企业来,但是来不来,人家有翅膀,飞过很多地方,总要由人家选一选。如果都以行政区划为边界,层层打造、层层构建,不撞车才怪,自然就产能过剩了。先把市场环境建设好,有一个法治基础,产权界定清晰、保护有效,还有守得住生态边界和社会公正,这是政府最基本的职责。我倒不是说政府别抓产业,而是要在多年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改变领导经济抓产业的方式。今年工信部抓人工智能,列出17个制高点向天下发英雄榜,而不是手里拿一把补贴“米”,围上一批能说会道的,搞多少年还是出不了过硬产品。
记者:不同的地方需要的“凤凰”不一样。各地对自己发展产业的比较优势认识不一定真正到位。
周其仁:研究“自己”这个事儿也大有学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首先请一帮企业家和专家去看,我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同样四川这块地,这块山,这块田,政府要在上门的企业家当中去吸取信息,他们看中什么了?根据是什么?以前投下去的项目产生了什么效果?多听听科学家的,多听听企业家的,多听听投资人的。政府也有自己的信息优势,了解各方面政策,掌握不少最新资讯,汇集各方面信息,再合成制定地方的产业发展战略。绝对不要党政官员拍脑袋做产业决定。
如果一个县、一个乡、一个市、一个省,都关起门来做产业规划,我看做规划的钱都白瞎了。比起做产业规划,我觉得政府更应该做的一件事是研究“问题”,哪个地方什么产业发展起来了,就研究下有什么道理?主观能动性起到什么作用?客观大势起了什么作用?企业起了什么作用?书记市长起了什么作用?总结经验教训。杭州现在以阿里为傲,当年做过互联网产业规划,制定了互联网产业政策吗?还是看到阿里有了苗头,再锦上添花而成的?现在一些地方做完规划以后,不总结经验教训,定完一稿扔掉一搞,再请一批专家来,再花一笔钱,越搞越漂亮,倒是把做规划搞成一个大行业。抓产业不能虚晃一枪,必须实实在在研究问题。
产业是个大词,产品才是最厉害最实在的,要研究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个产品一个产品研究,一个产品一个产品抓。有些人不太懂产业,越不懂越说大话,全是空话,在市场呆过就知道了,有用的那全是产品。真正厉害的决策是产品决策。如果没有真的纵深下去好好看,不去全球看,也不在国内好的地方看,不深入到产品的细节里面看,就是跟着喊口号,再来一波“过剩产能”的机会应该不小。
记者:除了搞好营商环境,政府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发力?
周其仁:我对西南交大搞的职务科技成果融合所有制改革感兴趣。这能解放多少头脑,解放多少项目啊?!这才能抓住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的机遇。靠官员、经济学家去抓技术革命?门都找不到。这项改革是四川的法宝,能吸引很多教授,吸引很多项目在这里落地。改革也能形成战略优势。
政府不能干的事多,可以干的事也多。比如,制造业工人的系统培训,我们发力了吗?提高制造业产品是靠什么?要靠生产工人合格。在德国,人家介绍,就是家族企业老板的儿子,没受过专业训练,也绝对不能碰机床。在产品标准制定、质量检查上的政府功夫,怎么看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比,都还有很大差距。
把脉
北川制造业如何转型?
发现苗头,刨根究底,锦上添花!
□记者 胡彦殊 王付永
北川县委书记赖俊通过本报记者向周其仁教授请教一个问题。北川的制造业主要是以当地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加工业,赖俊希望听到关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操作性建议。
周其仁回答说,你不妨先调查研究一个问题,你的上一任干了什么,效果怎么样?上任的再上一任干了什么?效果又怎么样?先把这个研究清楚。在此基础上,花功夫研究当地最有发展苗头的事情是什么,刨根究底,问清来龙去脉,比较一下,判断一下,有选择地锦上添花,搞服务搞配套,或发现什么妨碍发展了,把障碍排除一下,顺势而为,不要老想着从头开始做出一个东西。中国改革开放40年,大家都没闲着,企业家天天在琢磨生意,天天在琢磨挣钱,虫找虫的机会,龙找龙的机会。县委书记要结合中央、省、市要求,仔细研究冒出来的东西,扫除路障、锦上添花。
对北川的具体情况不了解,周其仁举成都的例子,他认为,游戏产业就是成都这几年“冒”出来的东西。这是四川是成都的机会。第一,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培养的人才一茬一茬地出来。第二,通讯带宽越来越宽了,在网上世界,成都与杭州上海没什么大差别。第三,这个东西一开始就国际化,全世界打游戏,没有什么语言障碍。周其仁认为,把话费降下来,把上网费降下来,把创业的土地成本降下来,就是最大支持。然后看哪有好苗头就在哪里锦上添花——可不是拔苗助长啊——政府要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苗头”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