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一刻值千金
付一夫 2019-07-04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不经意间,夜间经济悄然站上了风口。

香港,从来都是一座不夜城。

纵使夜再深,维港两岸依然人潮汹涌,中环尖沙咀仍旧觥筹交错,哪怕是东方渐渐泛白,街头巷尾还能见到行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无不惊叹于香港“夜间经济”的繁荣。

不仅香港,全球范围内很多城市都有夜间经济。在中国内地,虽然夜间经济的整体发展起步较晚,但崛起之势有目共睹,近两年,不少城市更是纷纷致力于点亮“夜的黑”。

例如,北京近期提出,每个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最高可获支持500万元,每个深夜食堂门店最高可获支持50万元,上海则出台了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而天津、成都、济南等地也均有所动作。

不经意间,夜间经济悄然站上了风口。

 

不可小觑的经济势力

夜间经济,又被称为“夜经济”。这一概念的问世,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的英国,最初是为了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的空巢现象而提出。时至今日,夜间经济的内涵远比其诞生伊始更为丰富。

虽说“夜间经济”的说法源自西方,但在我国,这种经济形态并不新鲜。早在殷周时期的华夏大地上,就已经出现了夜市,只是内容与形式较为单一。

千百年后的唐宋时期,一些发达城市的夜晚,简直可以用火树银花、菱歌泛夜来形容。有史料记载,唐朝金陵(今南京)的富人们“盛金钱于腰间,微行夜中买酒,呼秦女,置宴”;宋朝的成都则是游乐之风盛行,并有“遨游空闾巷”“车马拥行道”的壮观局面;临安城(今杭州)的夜市更是热闹非凡,衣帽扇帐、鲜鱼猪羊、糕点蜜饯,应有尽有。而明清都市中商业区的夜晚,常常是“千街错绣”“灯火连昼”……

及至当代社会,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与都市人群工作节奏的加快,繁忙的职场生活使人们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宣泄与释放,夜晚便顺理成章地变为休闲和娱乐的重要时段。

根据经济研究咨询机构TBR的研究,伦敦夜间经济提供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年收入达660亿英镑,仅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

我国也不遑多让。商务部一份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晚上18~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而滴滴出行2017年的城市交通出行报告也显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下班时间普遍较晚,夜生活的时间也相应延长,各个商圈的夜间活跃度普遍较高。

这些从侧面反映出,夜间经济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许是如此,不少城市将目光投向了夜间经济,并试图将其做大做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予以支持。在政策红利的惠及下,夜间经济的春天,悄然来临。

 

科学有序方案予以配合

虽然不少发达地区的夜晚早已灯火辉煌,其他很多城市也都开始有所行动,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地区尚且不具备发展这一经济形态的条件和能力。此外,多数人还固守传统观念,非但认为晚上参与经济活动是不守规矩的表现,甚至还一提起“夜生活”,就与花天酒地联系起来,甚至瞧不起那些“夜猫子”们。

因此,想要推动夜间经济的健康成长,除了发展本地经济与提供正确的引导之外,还需要制定一整套科学有序的方案来予以配合。

或许,伦敦的发展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其一,依托城市特色文化优势。在发展模式逐步趋同的今天,伦敦却将夜间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历史街区、活动空间和传统习惯的土壤之中,在守住了自身特色的同时,还充分依托城市文化底蕴打造出了伦敦夜间经济的品牌。

其二,政府部门积极推动。为了振兴夜间经济,伦敦专门成立了夜间经济活动委员会,并特意预留出相关的公务员岗位,负责为居民打造更为安全的夜生活。同时,政府部门还积极和当地行业协会开展深度合作,为夜间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其三,进行科学的规划。例如解决城市空间布局、治安管理、噪音控制、垃圾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此既能满足居民在夜晚的生活与消费需求,又能平衡从业者与其他居家人群的利益,确保城市各方和谐共处。

其四,改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伦敦市政府对于市内几条关键线路实行24小时运营,这一举措极大地便利了那些居住在市区之外的人,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居民夜晚出行活动的意愿。

当然,除了借鉴英国的经验外,我们还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与特点,因地制宜地加以完善和升级。

考虑到当前居民消费升级的诉求,若想真正激活城市夜间经济,我们理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以及各种项目,加快培育影视、娱乐、旅游、保健、体育等服务产业,营造更加丰富的夜间消费场景,不断扩充夜间消费的“菜单”,并鼓励商家针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个性化定制产品。另外,在着力提升各种配套服务的同时,我们还应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警惕,加强监管,进而为城市产业的良好发展与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环境。

 

用时间分段规划城市

话说回来,夜间经济的兴起还有另一层面的启示意义,那就是夜间时段作为城市功能时间划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已是越来越重要。而这,也给未来各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提供了新的思路,即有必要将城市的“时域性”特征考虑在内。

所谓的“时域性”,是相对于“地域性”而提出的,地域性通常指的是根据城市的地理、历史、人文、文化特征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特点。

一直以来,国内外在推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都是秉持地域性的空间规划理念,即以空间资源的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为核心,从土地、海洋、生态等资源的保护到生产要素统筹,再到不同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结构的优化与效率的提升,皆是如此。

然而,夜间经济的崛起告诉我们:在空间的维度之外,我们还可以用时间来分段规划城市——因为白天和夜晚的城市,物质条件虽几无变化,但形态和运行模式却千差万别,最典型的例证便是夜晚以消费性活动为主,而白天则是生产性活动的高峰。

按照这一逻辑,倘若能够突破空间思维的限制,充分利用时间来规划不同时段的城市发展内容,那么势必能够进一步提高效率、创造财富、增进福祉。

毕竟夜太美,不管危不危险,总有人黑着眼圈熬着夜。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