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政府在帮助本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时,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对于好的企业,金融机构追着给,低利率给,人家都不要;对于那些不怎么好的企业,由于缺乏抵押物,即便是高利率,金融机构也不愿意给。
为解决这种金融资源错位闲置问题,不少地方政府成立了担保基金,以便促成金融供求双方的“市场出清”。这虽然展现了工作积极性,但政府亲自下场变身市场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风险规避原则,无论是从政府职能定位出发,还是从培育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考虑,这种做法都有不足之处。
在目前的基础上,一个更稳妥而市场化的办法,是寻找或者促成一个市场化的信用创造主体,为那些缺乏信用资源的企业创造信用资源。
政府的担保基金由此可转变为金融促进引导基金,发挥双重效能:一来以超前的理念和金融创新能力,辅导和培育市场金融主体,为信用稀缺企业赋能;二来在保持为融资主体提供信用额度的同时,也规避了信用风险,形成PPP金融促进模式。
与传统“嫌贫爱富”式的信用融资模式相比,这种“政府型系统性信用资源”模式的原理是政府通过对金融主体的事前征信,事中预警控制,事后严厉惩戒来确保纯信用金融的安全性,它要求国家对个人账户、资金流动通道、资金结算通道、资金使用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管理,在一些西方国家,它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金融模式创新。
不过由于我国金融界相关理论成果不够充裕,再加上政府的制度措施相对稳定,难以快速调整,导致地方缺乏对“政府型系统性信用资源”概念的认知,所以短期内还难以建立并完善这一信用资源模式的生产机制。
在此背景下,除了继续完善认知和机制,另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好与“政府型系统性信用资源”互为补充的“市场型系统性信用资源”,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搭建“域平台”,通过“熟人域”“县级行政域”“产业生命链域”这三个层次的“域平台模式”,解决融资难题。
具体而言,“熟人域信用资源模式”,靠的是熟人评价所产生的粘度转化物,简单而言即发展依靠商会、同乡、校友等社会关系的信用模式,优势是灵活,但范围有限,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弹性较小,金融均衡的总量和结构都难以达到最优化,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
“县域模式”即“县域市场型系统性信用资源”模式,将金融交易者的范围限定在县域内,在金融治理层面上,金融交易者的紧密和松散程度具有较好的均衡性。相对来说,平台搭建和管理成本小,管理效率较高。
“链域模式”指的是“产业生命链型系统性信用资源”模式,要求将同一产业类型链的终极消费者和终极供给者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利用整合出来的价值实现链平台资格管理机制,筛选出金融交易的合格主体,纳入融资体系,产生粘度效应,最终待在平台内的主体就会得到一定额度的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