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磕绊绊四年后,国内外两大乳业巨头——贝因美和恒天然,终于将“分手”一事摆上台面。
近日,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宣布,将出售其在贝因美的部分股权。当天晚间,贝因美也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收到恒天然的《减持股份告知函》,恒天然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022.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
在业内人士看来,减持是个信号,尽管双方未公布后续的计划,但最终“一别两宽”已是板上钉钉,各自单飞可能也是对双方最好的结果。
2015年,恒天然与贝因美甜蜜牵手,本以为是一场双赢的联姻,但事与愿违,恒天然入股之后,贝因美股价与业绩持续下滑,恒天然的投资也损失惨重。
对于恒天然而言,这已经不是这家国际乳业巨头在中国市场第一次栽跟头,2005年恒天然投资三鹿集团,结果三年后因为“三聚氰胺”事件,恒天然的在华业务遭受重创。
先后两次投资选择均以失败收场,恒天然只是“点背”吗?
早有预兆
恒天然对贝因美的投资要追溯到2015年3月16日,恒天然通过要约收购贝因美18.8%的股权,成为后者的第二大股东。
目前,在贝因美的股本结构中,贝因美集团作为大股东持股29.13%,恒天然依旧是二股东,持股18.82%,去年引入的国有资本长城国融持股5.09%。
对于减持股权计划,恒天然首席执行官迈尔斯•赫雷尔(Miles Hurrell)表示:“我们对与贝因美的关系进行了战略复核,这是一个令人失望的合作。”
贝因美方面在给本刊记者的回复中表示,贝因美尊重所有股东的选择决定,贝因美对此持开放态度,关键在于股东认同贝因美的战略、贝因美的价值。
一位行业人士分析称,从目前所知道的消息判断,不排除恒天然全部退出贝因美的可能性。
在恒天然给记者的回复中,赫雷尔表示,恒天然已与一些机构就可能出售恒天然在贝因美的全部股权进行了沟通,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结论。
事实上,恒天然方面与贝因美创始团队不和已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双方之间的摩擦近些年不断升级。
最受关注的一次是2018年3月,贝因美为回笼资金拟出售豆逗子公司,结果因为恒天然方面包括朱晓静在内的两位董事投出反对票,而被董事会否决。
在此之前2018年业绩报告会上,这两位董事还表态,“由于贝因美没有及时回复董事问询并向董事提供充分信息,因此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公开表达对贝因美的不满。
2018年12月,贝因美集团又与长弘基金签署股份转让协议,将5200万股人民币普通无限售流通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9%)转让给长弘基金,引入长城国融成为第三大股东,这也一度被外界解读为贝因美在淡化恒天然的影响。
恒天然原CEO施耐德在离职前还曾就贝因美问题表示:“作为持股18.8%的股东,我们对公司(贝因美)没有直接的控制权,也未被允许分享所有关于贝因美的商业信息。”
贝因美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谢宏也曾经公开表达过对引入恒天然的悔意以及对恒天然方面的责怪。
第二次栽跟头
双方不和以及意图分道扬镳的直接原因,还是此前联姻没有带来双赢,而是双输。
“恒天然对贝因美的投资总体来说是失败了,因为确实此次投资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恒天然方面失去了三分之二股本金。”一位行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2015年,恒天然正式宣布收购贝因美18.8%股份的价格是每股18元,收购总成本达34.64亿元。而如今,贝因美股价长时间在五六元徘徊。恒天然单是投资损失就极其惨重。
恒天然参股贝因美之后,贝因美的业绩也一路下行,除了2015年盈利1.04亿元,接下来两年均在亏损,2016年亏损7.81亿元,到了2017年进一步扩大亏损至10.06亿元;直到2018年才重新扭亏为盈利0.72亿元。
彼时,施耐德曾直截了当地说:“对贝因美的投资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我们更早地知道现在的情况,可能我们过去的做法会有所不同。我们目前非常专注于尽力让一切走上正轨。”
在恒天然入股贝因美之前的2013年,贝因美营收61.17亿元,稳坐中国婴幼儿奶粉品牌的头把交椅,很显然彼时的恒天然看好贝因美的发展前景,然而最终却事与愿违。
更加戏剧性的是,恒天然在华投资的上一个企业——三鹿集团也曾是国内婴幼儿奶粉的销量冠军。
2005年,恒天然注资三鹿集团,耗资8.64亿元人民币,持有后者43%股权。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恒天然在中国市场上损失约2亿新西兰元。
除此之外,恒天然自有奶粉品牌安怡、安满也被迫退出中国市场,建成不久的广州生产线也无奈转让,恒天然在华业务和生产链条均开始收缩。
两次参股中国业绩最好的婴幼儿奶粉企业,两次遭受重创,恒天然在华投资屡战屡败的背后,是运气不好吗?行业认为,这更多还是与其自身的投资行为有关。
“入股三鹿失败是恒天然本身眼光不够独到,对于三鹿的市场前景和企业实际没有一个清晰的探底。”乳业专家王丁棉如是说。
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陈渝认为,贝因美的投资失败完全是恒天然的选择失误。因为贝因美的崛起并非因为其管理、科研和产品品质上具有绝对领先优势,而是得益于三鹿事件的影响,彼时的贝因美无需与涉事企业抢奶源而最终可以独善其身,获得发展机遇。
乳业分析师宋亮坦言,恒天然不仅对中国市场和企业缺乏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恒天然与合作伙伴仅存在资本上简单的合作关系,并没有与参股企业真正深度合作,这种情况与其他外资是不一样的。
本土化难题
很显然,恒天然退出贝因美基本已成定局。退出贝因美之后,恒天然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又将何去何从?
赫雷尔谈及恒天然未来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时表示:“中国永远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我们在那里已建立起强大的业务网络,并且依然非常关注那些能让我们在中国市场实现成功的领域。”
宋亮认为,恒天然的中国市场战略不会发生改变,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深化本土发展,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获得中国消费市场增长带来的红利。而且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恒天然布局中国也是最好的选择。
事实上,恒天然近些年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作为全球知名的乳品原料供应商,今年4月,恒天然旗下品牌安佳正式推出一款名为“鲜牛乳”的巴氏鲜奶,这也是恒天然在中国国内市场首次推出的自有品牌鲜牛乳。
而在此前,恒天然曾与新零售品牌盒马鲜生联手,推出“日日鲜”牛奶。2018年底,安佳还与家乐福中国在上海地区合作推出一款巴氏杀菌鲜奶产品供线上线下销售,这款鲜奶产品主打“极致新鲜”。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意味着恒天然在投资中国乳企屡屡受挫的情况下,开始选择加注自有品牌建设。
不过,行业内对于恒天然在市场发力自主品牌建设并不看好。
宋亮认为,恒天然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还不够,渠道推动能力还很差。同时,作为一个做原料供应起家的公司,恒天然的终端产品和品牌塑造能力不高,与国内很多优秀乳企比较存在很大差距。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恒天然也不会完全放弃中国市场这块巨大蛋糕,不排除其接下来还要寻求国内企业合作的可能性。
只是以目前中国乳业的发展状况来说,适合恒天然的合作伙伴少之又少,“边走边看”大概率是恒天然退出贝因美之后短时间内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