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的“全球精英”选拔模式
兰德公司要求研究人员具备多学科知识和多种技能,为此建立了一套独特的人才聚集、培养和使用机制。
一是用好“旋转门”,提前瞄准大量卸任官员,吸纳政界、商界、学界、新闻界人员,提高智库成果质量和影响力。
二是“深度参与”“提前布局”网罗世界名校优秀博士。通过实习生制度和访查博士生论文表现、教授评价,选拔优秀博士,确保人才适用性。
三是延揽其他智库著名专家,“项目制研究”保持人才思想活力。
四是鼓励研究员前往国内外其他机构兼职工作。鼓励研究人员前往政府部门兼职,并与其他智库研究机构互派人员交流,提升项目政策影响力和研究成果质量。
五是着重培养兼具管理与研究能力的“两栖”行政管理人员,精准判断,有效组织协调,降低智库运营成本。
二、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法宝
第一,提供优厚的工资福利与便利的生活服务。兰德公司研究员薪酬比同级大学教授高1/3以上,年假长达一个月,办公地点灵活,公司还配备完善生活设施。
第二,打造强有力的辅助研究队伍。兰德公司依据项目需求为研究人员配备研究助理或秘书,处理研究杂务和对外沟通事宜,还有辅助人员负责资料收集等工作。
第三,构建人才成长的多渠道广阔空间。兰德公司通过跨学科培训项目、内外交流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助力人才成长
第四,不断提升研究人员荣誉感。通过《今日兰德》专栏展示报道和评论,鼓励研究人员不断追求卓越创新。
三、严格的评价机制驱动人才高效研究
其一,近乎严苛的评审制度。内部论文发表需经内部审查与同行评审,外发论文审查更严格,未通过评审的论文不能以兰德报告名义发表。公司鼓励研究人员参与评议并以此作为工作考核指标之一。
其二,极具针对性的业绩评价机制。兰德公司对个人实行年度考核制度。新入职人员一年评估两次,资深研究人员两年评估一次,考核内容公开,允许申辩。考核依据报告数量和质量,续聘、加薪取决于课题成效,同时每隔4-5年对研究部门进行综合审查,关注研究成果实际价值和社会效应。
四、对中国智库建设工作或可提供参考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人才是智库建设的第一资源,借鉴兰德公司经验,中国智库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高端人才队伍。打通智库与政府部门的思想、人才交流渠道,鼓励智库专家到政府、企业任职或兼职,增强研究实效性。
二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制订既鼓励人才创新又科学淘汰落后、既注重物质回报又强调精神激励的人才管理机制。以项目成果和价值为导向进行人才聘用与晋升,强化项目过程评估,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研究人员的价值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三是创新智库人才服务模式。营造宽松文化氛围,鼓励研究人员自主设置课题,同时优化管理制度,提供全方位后勤服务。
四是扩大智库对外影响力。建议把智库建设与学术交流、国际交往相结合,加强智库国际交流活动,打造智库国际交流合作网络,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原文作者刘俊清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博士工作室负责人、广西平陆运河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何丰伦系新华社广西分社经济信息采访部主任、高级记者、智库中心主任)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