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疆作为全国能源战略保障基地和“三基地一通道”,煤炭产业地位关键。其发展成效显著,2024年煤炭产量达5.41亿吨(占全国12.3%),“疆电外送”覆盖22个省(区、市),煤化工产值年均增速26.9%,成为全国煤炭生产新的增长点。集群布局成型,形成准东、吐哈、伊犁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聚焦煤制天然气、烯烃及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产业融合与网格化协同模式逐步显现。战略机遇突出,新疆需把握产业集群新趋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集群新模式,提升全球能源贸易话语权。
二、构建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
加快构建产业集群新模式,划分并打造主业核心圈、辅助延伸圈、服务配套圈的“三圈”产业集群地理空间关系、链式集群关系。
第一圈为核心圈。打造综合能源基地,以煤基综合能源体为核心,整合煤炭开发、煤化工、煤电新能源联营、绿氢配套及二氧化碳驱油等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对冲的产业组合。建设运营主体由3-5家资金技术密集型特大型企业主导。
第二圈为延伸圈。拓展全产业链,上游拓链针对煤炭开发、煤化工建设等所需装备物资加工制造,下游延链针对综合能源基地化工等主副产品深度加工。企业以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精湛的大中型企业为主,同时配套布局算力中心,打造低能耗、强算力数据交易集散地。
第三圈为配套圈。以为综合能源主体企业、延伸企业提供生产性、生活性现代服务业,重点聚焦金融、物流、设计、咨询、法律、教育、医疗、吃住行等功能,形成完整的支撑服务体系。配套圈企业以多元化、市场化原则招商进驻,设置门槛形成竞争。
在此基础上,明确产业集群定位,使其致力于成为能源高效利用的示范基地、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域、技术创新引领的前沿阵地,同时具备区域化、专业化、一体化、多元化、高端化、国际化等特征。
三、全力谋划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新路径
(一)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央企跨区域并购重组,强化央企属地注册,发展混合所有制,促进大中小企业联合体参与重大项目。打造新疆“放管服”改革高地,建立示范区新型管理体制,授权新型管理机构,提供精准最优政务服务。
(二)优化招商引资。发挥新疆的政策、资源、区位、援疆优势,吸引头牌煤化工企业进驻。加强园区间招商引资、技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深入推进智能化平台化发展。煤炭开采环节,推进智能矿山建设,采用自动化采掘设备,建立智能化矿山管理系统。煤化工生产环节,更新反应及分离,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开发产业集群数字管控平台,整合物流、仓储、供需链。打造融资、人才等平台,建设区域综合数智载体。
(四)强化要素先行。优先保障示范区优质煤炭、新能源资源供给,争取国家单列用地、环境容量指标。建设能源大通道,持续优化“疆煤外运”路网布局,加快外送通道及配套电源建设。
四、实现煤炭煤电煤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新成效
(一)新疆优势最大化发挥。集约化开发煤炭资源,依托土地与人才优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二)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全链条集聚实现原料低价供给、电价优惠及物流成本下降,通过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降低金融、研发、营销、物流等费用。
(三)资源价值全链条呈现。发展煤电、煤制油、煤制气、煤基化工等多元化产业,形成循环经济,提升煤炭资源属地最大化。
(四)增加更多就业岗位。全产业链发展创造更多岗位,集聚优秀人才,促进集群圈内服务业繁荣,形成就业和人才高地。
(五)放大社会效应。打造产业集群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通过绿色发展减少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原文作者高金晶系新疆工业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工业所所长、高级经济师;李浩荡系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