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促进新消费的内在机理——基于技术路径、经济效应与政策协同的研究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资深经理、研究员田惠敏 · 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徐蕴峰   2025-05-16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近期出版的2025年第2期《新华智库研究》,在“研究纵深”栏目中刊发了田惠敏、徐蕴峰的文章《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促进新消费的内在机理——基于技术路径、经济效应与政策协同的研究》。文章提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消费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技术路径、经济效应与政策协同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促进新消费的内在机理。“人工智能+消费”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与效率,还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安全、算法偏见等现实挑战。建议多措并举构建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的多维治理体系,为新消费提质增效提供支撑。摘要如下:

一、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的技术路径

(一)基础——数据收集与整合

通过多渠道收集的多维度数据,并利用数据清洗、融合等技术预处理,提供高质量数据基础。

(二)核心技术——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

包括监督学习算法、无监督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算法,可预测消费者购买意向、发现消费模式,为商品推荐、智能客服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三)更好挖掘消费者需求信息——自然语言处理与情感分析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使得人工智能终端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通过解析社交媒体、评论等文本,提取消费者偏好与情感倾向。

二、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的经济效应

(一)提升消费体验与效率

智能推荐系统减少信息筛选成本,提高购物效率;智能家居系统自动调整家电设备运行状态,提升生活舒适度;智能客服实时解答,提供个性化方案,增强消费者满意度。

(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场景

VR、AR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催生沉浸式购物体验;无人零售、智能仓储等新模式改变传统消费场景;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系统产品普及,创造全新消费内容。

(三)促进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制造业企业分析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柔性生产与定制化服务;零售企业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服务业企业借助智能客服、推荐等技术提升服务质量与竞争力。

三、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的政策协同

(一)以政策引导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顶层设计方面,《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智能+”消费生态建设。二是中小企业支持方面,宏观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中小企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竞争力。

(二)加强数据安全与信息保护

《关于加快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强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优化消费环境,解决消费者对数据隐私担忧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更稳定的营商环境。

(三)鼓励创新多元消费场景

通过出台一系列鼓励场景创新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如政策支持低空旅游、房车露营等新型消费场景;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数字化试衣等国家标准,标准化推动场景创新。

四、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面临的挑战

(一)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

数据泄露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滥用,带来经济损失与精神损害,同时过度收集使用数据可能引发消费者的反感与抵触,影响企业公信力。

(二)算法偏见与公平性问题

人工智能模型的训练数据可能存在偏差,导致算法产生偏见,在消费推荐、信用评估等场景中对不同群体造成不公平待遇。

(三)技术应用的伦理道德问题

如企业过度营销可能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智能客服缺乏同理心可能引发不满,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替代部分人工岗位,对就业结构产生冲击。

五、多措并举促进人工智能精准识别消费需求与新消费发展

(一)加强数据隐私保护与安全监管

一是完善法律框架。二是强化技术防护。三是建立数据安全认证体系。

(二)规范算法应用与促进公平竞争

一是实施算法备案与审查。二是推动算法透明化。三是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一是建设跨学科创新平台。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建立开源开放社区。

(四)引导企业社会责任与伦理建设

一是设立企业伦理委员会。二是推行消费者权益沙盒。三是加强消费教育与公众参与。

(五)创新监管工具与国际合作

一是构建智能监管系统。二是推动标准互认与规则协同。三是探索激励相容政策。原文作者田惠敏系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资深经理、研究员;徐蕴峰系国声智库执行主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5.02灏侀潰.jp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