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我国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建议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派出科科长、助理研究员张丽 ·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洪生   2025-05-16
字体大小 A- A+
收藏
近期出版的2025年第2期《新华智库研究》,在“研究纵深”栏目中刊发了张丽、任洪生的文章《我国高校外事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建议》。文章提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黄金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加速。本文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在外事管理工作领域的研究现状,结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从高校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外事管理机制构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提升我国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专业水平,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建议。摘要如下: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外事管理研究综述

高校外事管理部门是高校对外交流活动的桥梁,对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基于高校外事管理的研究主要关注四个方面:

第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动因。国外学界普遍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置于经济全球化框架下进行考察。如菲利普?阿特巴赫认为经济全球化是物质基础。?奈特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化和全球化融入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的过程。

第二,中国高校外事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国内学者围绕高校外事管理的现代化转型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如田一汐提出未来高校外事管理应在管理机制、外事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国际化理念等方面创新。张珏认为应从改进外事管理制度、优化外事管理人员配备、加强国际交流等方面探索新思路。谭静强调高校应强化服务意识,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内部改革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第三,构建中国特色高校外事管理体系研究。吴非提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应从发展规划、国际交流、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改进和完善。林颖引建议从外国专家引进、管理制度建设、硬软件环境完善、管理队伍建设等四方面入手应对挑战。赵新强调主动“走出去”,加快教育资源输出、注重外国留学生培养、加强外事队伍建设。

第四,二级学院和地方高校外事管理能力建设研究。李玲慧提出二级学院应从国际化观念树立、学院定位调整、外事管理系统建设等七方面着手提升外事管理能力。鲍婕提出完善外事管理体制、加强外事人员选任与培训、建立外事信息化管理数据库等策略。武琪提出从外事工作目标、管理队伍、工作机制三方面完善地方高校外事工作的管理。

二、高校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研究综述

一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外事管理队伍,提升高校国际化建设能力与水平。杨雨晴提出从外事工作人员选拔、外事管理制度建设、考核激励机制完善三个方面入手。武晋提出外事工作人员提升核心素养的四个关键:思想素养、外事服务意识、国际化视野、组织和应变能力。

二是构建激励机制,调动外事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潘永梅提出建设高校外事管理激励机制;张珏指出应从岗位激励、设置机会激励、精神与物质激励等三方面构建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激励机制;颜辉提出从改革激励、机会激励和认同激励三个方面构建外事管理激励机制。

三、提升高校外事管理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第一,管理机制上构建“大外事”管理格局。建议由校领导牵头的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强化责任意识,整合学院、教务、财务等多部门资源,强化部门间协调合作,提升外事工作水平与效率。高校外事管理部门定期组织外事宣讲、培训等,指导二级单位理解政策;联合学校宣传部门推进校园国际化建设,如通过外语文化节、国际交流活动等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提升师生跨文化能力。

第二,“三位一体”加强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政治素养。在外事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对外开放、外事工作授权有限、内外有别以及国际主义。在实际工作中,外事管理人员应学习政策法规与保密纪律,遇政策性问题及时请示,确保政治立场坚定。

二是个人修养。外事接待中,外事管理人员应掌握国际礼仪,尊重文化差异与习俗禁忌,避免因文化误解影响交流。

三是专业素养。外事管理工作涵盖项目洽谈、外宾接待、留学生管理等多领域,高校外事管理人员应掌握专业的业务能力,包括专业的外语水平和扎实的中文基础,掌握国情、国际形势和国际法知识。原文作者张丽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派出科科长、助理研究员;通讯作者任洪生系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5.02灏侀潰.jp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