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越南智库的发展历程
(一)初创期(1953-1975年)
越南智库建设以1953年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的成立为标志。该阶段越南智库属于体制内机构,侧重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基础性的决策咨询服务。
(二)初步探索期(1976-1985年)
越南统一后聚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8年成立中央经济管理研究所,研究越南经济结构与国企改革等,同期成立社会学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等机构。
(三)深入探索期(1986-2005年)
“革新开放”政策推动智库发展,先后成立越南外交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侧重经济、社会等实际问题,开始借鉴国际经验并加强对外合作,研究方法和手段也逐渐多样化。
(四)深化发展期(2006年至今)
越南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智库快速发展,研究范围得到较大拓展,民间智库兴起,形成多元化格局;智库国际合作持续增多,获世界银行等机构资助,国际参与度提升。
二、越南智库主要特征
(一)机构性质:多具有官方背景
多数智库隶属特定政府部门或高校,如各部委下设政策战略研究机构,核心任务是服务国家战略,研究紧密围绕社会主义建设与政策制定。
(二)资助体系:更依赖国家财政资助
越南智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国家对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的资助(占比超50%),辅以国内外捐助者、其他组织或非国家预算的资助等。
(三)研究领域:注重经济、民生与环境问题
经济研究占主导(12所主要智库中9所涉及),其次为社会民生与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崛起,越南政府机构普遍设立中国研究部门。
(四)数量和影响力:发展迅速但短板突出
越南智库数量和影响力整体呈上升发展态势,2020年统计有180家智库,位居亚洲第四、全球第十,但平均职员数低于世界水平,国际事务关注较少,国际影响力有限。
三、中越智库深化合作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一)中越智库合作的现状
在学术交流方面,中国社科院、广西社科院等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开展合作研究、学者互访,共同举办中越智库论坛等活动。在合作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研究生院联合培养硕博士,共建研究基地,聚焦社会主义发展问题。在强化国际战略协作方面,越南智库参与东亚思想库网络、RCEP智库联盟等,中越智库在宏观经济、投资政策等领域交流密切。
(二)中越智库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是智库跨国合作受到大国关系和地缘政治影响。越南作为大国竞相拉拢的战略支点国家,外部势力可能对中越智库深化合作产生一定影响。
二是智库跨国合作依赖持续的合作项目和透明的信息交流等方式。中国智库与越南接触有限,部分越南智库对中国战略存在认知偏差。
三是两国智库合作研究的体制机制尚不成熟。两国缺乏稳定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机制,开展合作研究的方式与策略亟待建立完善。
(三)深化中越智库合作的建议
一是突出战略引领,强化智库合作保障。将中越两国合作战略融入智库合作制度之中,聚焦关键领域,共同制定合作流程规范,协商简化智库合作相关审批流程。智库机构培养“外语+科研+传播”复合型人才,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
二是拓展研讨议题,扩大智库协作网络。应推动更多地区、层级和领域的智库与越南方面建立联系,丰富智库合作交流平台。探索设立中越智库合作专项基金,相互支持科研人员访学交流,面向全球联合发布合作成果,构建互信合作模式。
三是建设智库“云平台”,提升智力集成水平。技术整合中越两国智库资源,建设专家库与智能匹配系统,促进人才协同。建设联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成果共享,筹建线上课题组与网络论坛等,提升智力集成与科研活力。■(原文作者赵恒煜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