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现状及思考建议
陈红玉 ·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2024-11-20
字体大小 A- A+
11月11日出版的第3期《新华智库研究》,在“智库建设”栏目中刊发了陈红玉的文章《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现状及思考建议》。文章提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文化是重要支点,这决定了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在新时代智库体系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智库数量攀升,但在人才队伍建设、咨政质量、前瞻性研究、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对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议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进行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摘要如下:

一、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任务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为新时代智库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智库建设进程。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等,截至202312月,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数量已达 988 家,覆盖广泛。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及其整体提升,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是文化领域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撑。广大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肩负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助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是夯实文化自信的生动实践,对推动中华文化及其价值更好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二、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的影响力有待提升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推进,各类文化智库加速发展,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在文化建设与国际交往中的话语权做出了不少努力,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但是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仍然较少,还存在引领性不足、整体贡献和影响力有进一步提升空间等问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智库报告》显示,中国全球智库数量虽居全球第二,但在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榜单前十名中没有中国智库。国内文化智库主要集中于国家研究部门、高校和社科院系统,虽研究内容全面,但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咨政质量不高、成果转化困难,影响力整体不强。这与当前国家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不匹配,亟待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提速增质。

三、关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的建议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发展规划。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为指引,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结合推动智库高质量发展文件精神,研究制定文化智库发展目标规划,增强其研究实力和咨政能力。

二是加强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强化研判与预测。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需在强化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提升对宏观文化战略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判断力和鉴别力,对新形势、新问题、新现象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实用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强化复合型文化人才培养,夯实发展根基。当前文化智库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弊病,应区分传统学科人才与复合型文化研究人才。文化智库需突破体制约束和学科框架,在合理配置传统人才基础上,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挖掘力度,提升服务能力。

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整体性重构。进一步深化改革,是快速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要遵循智库发展规律,深化组织管理和研究体制改革,形成科学管理体制。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实现文化智库建设的“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责任重大。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聚焦服务重大决策需求,持续提升内容思想及能力建设,体现中国智慧,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智库建设,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凝智聚力。(原文作者陈红玉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绗笁鏈?.jp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