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的实施机制
相关政策主要涵盖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支持。通过补贴、贷款、税收优惠等方式,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二是保险补偿。为企业首台(套)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保险支持,以减少市场风险。三是政府采购。通过政府采购计划,直接购买或推广创新产品,为企业开拓市场。四是示范应用。政府牵头组织创新产品的示范应用,以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用户信任度。
此政策核心在于通过政府引导、风险分担、市场保障和资金支持,激发企业敢为人先的创新活力,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市场化应用。
二、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应用政策的实践反馈
从实践来看,该政策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新产品市场推广面临的风险,打消了下游企业“不敢用”“不愿用”的顾虑,有助于企业跨过“市场关”,促进新产品研发与就地应用。然而,相关政策仍面临困难和挑战:
第一,部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国家部委关于认定标准弹性大引发争议,地方认定门槛高且未契合企业实际,如部分地区将销售业绩设为硬指标,使众多中小企业创新产品被拒之门外,严重限制政策惠及面与实效。
第二,评审和审批流程较为复杂。审批时间受政策文件更新、技术审核与风险评估等因素制约,同时受多部门协同效率影响,如能源设备企业常因审批拖沓错过市场良机,削弱产品竞争力。
第三,风险分担机制仍待完善。当前风险补偿力度弱、保险产品单一,且风险分担主体单一,主要依赖政府与保险机构,社会资本与产业链各方参与少,如新型高铁关键部件故障致企业独担损失,打击研发与推广积极性。
第四,长期政策供给不足。政策对推广应用关注度不够,企业后续发展缺扶持,资金紧张与市场推广难阻碍产品迭代升级,影响持续竞争力。
三、对完善应用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第一,分类优化认定条件,提高企业参与首台(套)项目的积极性。一是地方政府部门针对“市场初期尚未形成竞争优势”这一模糊性标准发布分级分类的认定流程的实施细则,根据技术、工艺、成本等构建分级评价体系,匹配对应扶持强度和审批流程。二是地方政府根据企业行业类别和特殊性,分类优化认定条件,差异化扶持,建立认定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三是适当放宽适用条件,增加政策覆盖面。支持企业多次创新尝试,允许不同阶段技术产品纳入政策支持。
第二,优化和简化政策的评审和审批流程,提高项目执行效率。一是简化审批流程。加强部门协同共享,明确时间表和标准流程。二是建立并行审批机制,缩短整体审批时间。三是加强政策执行力,加强执行监督,确保政策落地无偏差。四是提供更灵活的市场支持,必要时提供临时支持,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第三,建立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风险负担。一是完善多层次保险机制。扩展保险覆盖面,降低保险费用,简化理赔流程,开发定制化保险产品等。二是建立风险共担基金。提升政府引领作用,引入社会资本,补偿项目失败损失,增强长期扶持。
第四,加大市场推广支持力度,持续为企业提供技术改进、市场拓展和国际化支持,确保创新产品能够长期稳定发展。一是设立后续创新支持基金,助力技术改进和二次创新。二是建立示范基地,划定份额试用产品、完善产业链生态。三是加大创新采购力度。政府国企带头采购,优化评审指标,强化监管并健全容错免责机制。四是支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助力企业国内首台(套)产品认证维权,提升国际认可度。五是提供国际市场拓展支持,支持企业参加国际推广活动,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产品的全球影响力。■(课题组执笔人陈元志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