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2025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赛迪智库产业科技创新形势分析课题组 2025-03-06
字体大小 A- A+
近期出版的2025年第1期《新华智库研究》,在“研究纵深”栏目中刊发了赛迪智库产业科技创新形势分析课题组的文章《2025年我国产业科技创新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文章提出,展望2025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国际产业科技竞争形势愈加严峻,场景牵引、需求拉动的逆向创新逐渐成为产业科技创新的主流。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需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窗口期,重点关注企业创新能力和活力不足、科产融合场景建设机制不完善,以及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产融合机制、加强中试能力与标准化建设等措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摘要如下:

一、2025年外部形势深刻变化给我国带来诸多机遇挑战

(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正加速融合,呈现相互交叉融合新趋势。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全球范围内创新范式带动生产模式发生重构。

(三)前沿技术加速向产业渗透,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越发重要。

(四)全球主要国家密集出台战略规划,推动本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

(五)中美竞争形势愈加严峻,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外部阻力或进一步加大。

在此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出台系列产业科技创新政策,提升场景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场景创新体系;筑牢中试、标准、质量等产业技术基础,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基础支撑体系。

二、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

(一)企业创新能力、活力仍待进一步提升

一是企业对创新决策的影响相对有限,创新决策参与浅,国家科技项目中话语权微弱。二是企业创新竞争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尤其在发展理念、研发组织模式、商业化运营等方面,战略布局缺深度,制约技术进阶。三是大中小企业融通、产学研协同程度不深。

(二)促进科产融合的场景建设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场景布局缺乏统筹,未建立数据、技术、应用系统化协调机制,新技术等准入规则和标准不一,造成场景重复建设和“碎片化”。二是场景创新缺乏创意性前瞻性,部分地区过度关注现有需求和技术。三是场景建设的后续跟踪落地环节较为缺失,缺乏服务保障和全流程评估。

(三)产业技术基础的支撑能力仍待进一步强化

一是缺乏高水平中试能力,中试平台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缺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机构。二是面临“标准化鸿沟”,我国企业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较弱。三是缺乏质量提升内在动力,低质低价竞争导致我国产品质量提升较慢、高品质产品供给能力不足。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潜力

健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机制,完善规则,打破准入壁垒,确保民营科技企业权益。优化科技企业人才招引机制,拓宽引培渠道,健全人才管理体系。制订科技人才选拔与评价考核体系,创建激励措施。构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差异化扶持。落实财税优惠和政策支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为科技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二)完善科产融合机制,强化前瞻创新与后续评估

强化场景设计部署统筹,加快构建协同系统化框架,明确新技术等准入标准,设立国家级或区域级科产融合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和指导。场景征集和清单发布中着眼于未来发展趋势,设立基金、举办赛事等激励前沿技术场景创新。衔接场景和招商工作,完善评估体系,保障建设实效。

(三)加强中试能力与标准化建设,激发质量提升新动力

政府与社会资本协同,建立多元化中试平台体系,提升服务水平,引进先进设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成果转化。紧追国际技术标准动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制定和修订,加强国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与对接。建立健全质量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引导企业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助力企业品牌塑造与品质升级。原文作者系赛迪智库产业科技创新形势分析课题组

2025.01灏侀潰.pn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