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智库研究》刊发文章:态势多样的英国智库
孙晓玲 · 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 2025-03-06
字体大小 A- A+
近期出版的2025年第1期《新华智库研究》,在“国际智库”栏目中刊发了孙晓玲的文章《态势多样的英国智库》。文章提出,英国智库机构历史悠久,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发展态势多样、“人才旋转”灵活、背靠政治资本等一系列鲜明特征。英国智库通过多种手段持续打造品牌影响力,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本文试图梳理英国智库发展概况及其规律,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摘要如下:

一、英国智库基本情况介绍

英国智库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831年的皇家三军防务研究所,如今它在国防安全及全球安全事务研究中作用重大。在后续历史发展中,智库成为英国政府内政外交决策的重要参考工具。近30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英国智库呈现以下鲜明特征:

(一)多样发展态势表现亮眼

一是小型智库发展迅速。据维基百科英国智库列表,截至2024年11月14日,英国共有162家智库,相关报告显示上述多数智库成立于1990-2009年间,约35%的智库员工不足10名 ,大多位于伦敦。

二是类型多样。英国智库可分为政党智囊类智库、学术类智库、市场专业类智库和政府服务类智库等。非营利性机构占比73.5%,智库资金大多来自基金会和私营部门。政党智囊类意识形态导向明显,与不同政党关系密切;学术类衍生自英国大学内部,学术能力强、规模各异;市场专业类研究领域较为垂直细分,近年来发展迅速;政府服务类数量较少,强调“研用结合”。

三是国际表现亮眼。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9》显示,在国际发展政策研究领域,全球排名前20的智库中英国智库占据三席,相关机构成果表现突出,影响力巨大。

(二)灵活的人才“旋转门”机制

研究人员在智库、政界和商界之间可进行灵活的身份转换,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人才成长、发展和流动的循环模式。如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前主席吉姆?奥尼尔,曾担任过高盛主席、英国财政部高官;英国前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从公共政策研究所开启职业生涯。

(三)与政治、资本关系密切

英国智库运营成本高,受资金方影响,“旋转门”机制提供利益输送和腐败空间,使智库独立性和公信力引发质疑。如经济事务研究所曾为美国捐助者提供与英政府官员接触机会;2024年英国大选前,部分智库资金来源不明;部分智库被指研究成果受赞助方影响。

二、英国智库建设规律探寻

英国智库普遍重视打造品牌影响力。

(一)注重推出拳头产品

英国智库通过打造顶尖杂志、推出知名论坛、设置排行榜等拳头产品提升影响力。如列格坦研究所的“全球繁荣指数”按年度发布,比较近150个国家和地区多方面要素后排名,被广泛引用。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国际事务》期刊,凭借强大的原创调研和议题设置能力,成为国际关系领域SSCI权威期刊。

(二)重视运用社交媒体打造品牌形象

英国智库借助官网、社交媒体传播研究成果等内容,保持用户粘性和机构活跃度。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通过X、YouTube等平台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根据平台特性采取不同传播方式。研究表明,智库账号建立初期定期发帖可提升知名度和粉丝量,后期发帖质量更关键。

三、对中国智库工作或可提供借鉴

中国智库数量虽位居世界第二,但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可从英国智库借鉴经验。

(一)持续打造国际品牌影响力

一是提高议题设置能力,主动设置国际热点议题,推出重磅报告或拳头产品,有效提升智库的国际品牌影响力。二是精准定位强化自身特色,推出面向国际的拳头产品。凭借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对国际热点话题的不同解读视角,强化观点输出,实现智库影响力外扩、提升。

(二)充分发挥社交媒体传播效能

一是借鉴产品运营思路,扩大内容传播效果。对活动进行全流程传播,利用名人效应带动流量。二是抢占国际热点问题第一落点,改变缺席被动局面。相关智库第一时间发表中方专业人士观点和立场,树立独家性和权威性,提高中国声音的传播效果和触达率。

(三)探索创新机制广纳社会贤才

一是广纳人才提升智库综合能力。建设新型智库需要研究、管理、策划、运营和技术等多领域人才,要创新体制机制,放宽人才门槛,广纳良才。

二是吸引高层次海外研究人员提升国际化能力,发挥其独特视角和语言优势,突显报告专业化,增强智库研究机构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三是吸纳国际知名人士增强“吸睛力”。中国智库建设可考虑聘请世界知名人士担任特别顾问等,放大中国声音,强化中国智库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塑造。原文作者孙晓玲系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

2025.01灏侀潰.png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
相关专家
相关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