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需避免走入误区
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对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长期备受关注,但业界依然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亟待正本清源。
一是全社会物流成本不等同于物流成本。全社会物流成本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所支付的物流成本费用,用占GDP的比例来分析衡量。物流成本是指在既定物流服务水平下,完成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付出的成本费用。
二是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普遍高于发达国家,但物流成本长期以来远低于发达国家。2023年我国全社会物流成本费用占GDP比例(14.4%)高于发达国家(8%-9%),但物流成本绝对值低,低物流成本曾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三是我国需要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物流业需要高质量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不是降低价格导致物流业“内卷”和恶性竞争,重点在“社会”。
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底层逻辑与重要路径
(一)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底层逻辑
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为核心,以降低经济社会中无效的综合物流规模为主线,在确保实体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质增效提升物流服务支撑力,有效降低单位GDP中无效的物流服务规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三条重要路径
一是优化经济社会产业结构。我国单位GDP实体物流作业规模大,需大力发展先进服务业和数字经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降低单位GDP的物流消耗。
二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商品附加值,在同等物流规模下实现更高GDP增长,间接降低成本占比。
三是通过物流创新发展减少无效物流服务规模。
针对流通环节多、供应链长、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通过集约发展、缩短链条、提升装载率等措施,减少无效物流作业。
三、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建议
一是减少商品流通环节。我国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导致仓储、运输等无效环节增多。需加快推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贸易改革创新发展,大力减少流通环节。
二是缩短供应链距离。制造业内迁导致供应链延长,建议大力推进全产业链聚集,使原材料及零部件配套本地化,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外”,缩短供应链空间距离。
三是减少货物损耗。以蔬果物流为例,传统模式损耗率达35%,建议推广标准周转箱实现“不倒筐”可将损耗降至3%,同时减少逆向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商品库存周转。库存积压将增加仓储和财务成本,通过智慧物流和供应链创新,加快库存周转率,降低资金占用。
五是发展共享物流。通过共同配送、设施共享、设备共享、网络共享等模式共享物流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是物流集约化发展。我国物流目前依然存在小散乱问题,通过聚集产业链和供应链,推动集约化物流发展。如义乌、临沂通过集中发货和商贸物流聚集,实现成本洼地效应,印证集约化对降本的有效性。
七是物流标准化。物流包装规格不统一导致实体物流网络衔接处接口不畅,建议从源头设计货物单元标准(如赋码管理),打通物流网络,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
八是强化物流设计。建议产品设计考虑物流友好性,如外形、尺寸标准化可减少运输仓储空间浪费,避免“运空气”现象,降低全链路成本。■(原文作者王继祥系中国仓储与配送协会副会长)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