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技术赋能服务消费升级的内在机理
(一)推动形成消费新业态,拓展消费空间
数字技术及数字金融的发展催生在线会议、教育、医疗、购物等新业态,数字消费在需求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消费场景从线下拓展到线上、消费对象从实物拓展到服务。同时数字消费在供给端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变革,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进一步拓展消费空间。
(二)赋能个性化产品定制,激发消费热情
消费者追求产品独特性和个性化,大数据、AI等技术支撑个性化服务,数字技术赋能购物、健康、娱乐等领域。企业通过智能制造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提升消费者体验。
(三)大幅提升供给效率,降低消费成本
一方面,数字技术强大的资源整合和匹配能力,全面提升了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降低产品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在算法等技术加持下,数字化平台可大幅提升市场供需匹配效率,有效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等。
(四)优化改善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体验
随着多模态大模型、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许多娱乐、创作和旅游等服务开始走向消费端,消费者获得了更丰富、精细化的信息服务,有效提升了消费体验。
二、数字技术赋能消费升级的国际做法
(一)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2024年美国相关文件提出,美国每年投入超320亿美元用于非国防领域AI研发,推动AI在消费领域应用。欧盟过去10年投入2050亿欧元支持数字十年。韩国拟在2024-2028年投入6253亿韩元用于6G基础研究和商业服务。
(二)支持数字技术和消费场景融合应用,提升消费体验
日本乐天推出AI客服、韩国乐天“银发专区”,也简化购物界面,帮助解决老年人线上操作问题。德国西门子的“数字厨房”通过物联网定制食谱,联动超市自动补货。瑞典H&M与德国NeXR Technologies合作开发虚拟试穿方案,打造数字试衣间。美国Netflix通过AI推荐系统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推送内容,优化个性化体验。
(三)优化数字化的营商环境,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消费
日本完善农村5G网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要求电商平台标注适老化功能,支持老年人扫码支付等。德国2025年前要投入约60亿欧元(含私营部门)用于投资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英国通过“帮助增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力。日本要求。
三、我国数字技术赋能消费升级新趋势
(一)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有效支撑数字经济消费
我国目前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5G网络,截至2023年,我国建成5G基站337.7万个,覆盖90%以上乡镇,5G用户达8.05亿户,物联网终端数23.32亿户,支撑智能终端普及。
(二)数字经济消费快速发展,消费业态正在引领全球新潮流
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53.9万亿元(占GDP 42.8%),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即时零售(规模6500亿元)等新业态爆发,美团闪电仓、京东到家等打造“外卖30分钟”消费圈。
(三)数字经济改变消费模式,数字消费习惯正在形成
我国“90后”“00后”群体成为消费主力,消费行为呈现数字化、个性化、社交化特点,推动消费理念不断升级。
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服务消费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应用深度融合
一是把握消费创新发展新趋势,着力提升线下消费的科技感和便捷性体验。二是支持线上流量向线下延伸,推动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拓展业务。三是创新数字产品和服务供给,积极探索融合性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更加完整的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生态。
(二)结合新型消费业态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一是结合不同数据主体特点,探索建立数据要素流通规则,破除政府、公共机构、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二是鼓励平台企业通过深入挖掘数据要素、合理应用算法技术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加快与文旅、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加强数字服务平台监管规范数字消费环境
要顺应数字经济和数字消费发展规律,及时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加快消费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长效监管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数字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数据安全与溯源,保障消费安全。■(原文作者杨捷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新华智库研究》是新华社第一本聚焦智库领域的学术类刊物,由新华社党组领导、新华社智库学术委员会指导、瞭望周刊社主办的智库类学术期刊,致力于展示国内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刊发探索智库建设规律的学术文章,打造中外智库合作交流平台。
投稿邮箱:xhzkyj@163.com
订阅热线:010-63151858